
自从党委书记刘自康起草52言226字骈体文——学校70周年校庆邀请函发出之后,工大人竞相转发,激发了各地校友的感怀。众多校友纷纷给刘书记写信,很多还是邀请函发出当天写来的,在网上还引发了工大校庆赛诗会。北京校友会1982级校友写的:“七秩邀请聚众英,宾朋四海起归程。离时年少雄心壮,聚时华发耳边生。琐事再多常思本,天涯再远觅根行。绿水长流源不变,吃水不忘打井情。”上海校友会1993级校友写的《踏莎行.读邀请函忆母校》:“铁锤凝眸,齿轮含笑,工业辉煌旧时照。四言邀函集结号,万千桃李芬芳报。四海宾朋,七旬名校,携手筑梦阳关道。风行草偃创辉煌,一流特色工大造。”山东校友会2006级校友写的:“银河两岸盼七夕,校友回归遇佳期。正逢母校七秩喜,邀请家书传万里。”江苏校友会2018级校友写的:“漫道路远桥拥挤,万千校友齐来此。往事如花唯堪忆,前程锦绣谢吾师。不与伴侣共佳节,竞相赴约尽遥思。时刻铭记离别训,求学做人皆为士!”
有感于校友的亲情、热情和激情,8月18日,刘自康同志借着受邀参加北京校友理事会换届这个契机,借用北京校友分会这个平台,借助首善之都这个政治中心,向热心校友回信,向全球校友喊话,同所有校友交流了三个话题。
一是关于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说,工大的昨天,恰似“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情”不仅包括男女同学之间的儿女情,也包括师生同学之间的纯洁情,更包括我们的爱国情、爱校情。工大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而诞生,与共和国工业发展同频共振,工大几代人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创造了共和国若干第一,实现了教育报国梦,体现了工大人浓浓的报国情。比如,1979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不仅实现了“点土成金”,也做到了“点土强国”。1997年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为中国包括世界的石油钻探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打破国际高度垄断,有效平抑垄断价格,为国家油气输送提供安全保证。2005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从风电弱国发展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四个中国第一”浓缩了工大儿女对国家、对社会的真情、激情和豪情。工大的今天,恰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关”既有昨天的难关,也有今天的险关。在建设“双一流”的重大关口,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一样,今天的工大正在忍辱负重,正在过坎闯关。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坎得过,这个关得闯。近年来学校重点抓改革攻坚,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进新一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给二级学院放权搞活,实行标志性成果奖励;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让智力有价,为科研松绑;狠抓思想解放,努力走出思维定势,走出传统路径,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历史欠账这个坎得过,这个关得闯。前两轮省委巡视给学校指出了不少问题,这几年学校很大精力都投入在整改上,已经初步解决了困扰学校十多年的“三大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兴顺校区整体置换、金鹏公寓学生搬迁、辽阳分校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布局这个坎得过,这个关得闯。今天不愿意做个体手术,明天很可能要迎来集体葬礼。学校顶住巨大压力,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暑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又专门召开党委全委会研讨深化改革和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储备不足这个坎得过,这个关得闯。人才不过关,发展难过硬。学校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实施“院士培育工程”,遴选3位知名教授进行重点培育。坚持引进外来人才,在中层干部换届中专门预留五个博士点学院院长职位引育高端人才,目前已经引进两位。坚持培育未来人才,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提出并坚持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总体布局。办校水平不高、综合配套能力不强这个坎得过,这个关得闯。党委抓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打造团结和谐干事的领导班子,学校连续两年在辽宁省属高校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今年学校党委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先进党委。抓干部队伍建设,在这次中层干部换届中坚持主动退让、交流轮岗、双向回归、一人一岗“四箭连发”,鲜明地提出“回归学术,回归服务”导向,二十多名各层级领导干部转行回归学术,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抓工大“家”文化建设,工大人情系工大,认同工大,建设工大,首推新生“迎心面”和毕业生“骄子宴”,首创史上最长五一春假,共创72小时筹集百万善款的爱心奇迹,汇聚起振兴工大的磅礴力量。这几年学校排名在回升、知名度在上升、社会影响力在提升,前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原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一同到校视察,去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在辽宁考察时听取学校有关工作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广泛报道工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工大的明天,恰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建校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工大开启了冲击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历史新征程,学校初步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从现在到2025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学校建设全国一流大学也要奠定坚实基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学科专业布局基本优化,大学治理体系基本完善。第二步到2035年,按照国家和辽宁“双一流”建设部署要求,学校要建成全国一流大学,打造1—2个全国一流学科。第三步到建国建校100周年,工大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培育1—2个世界一流学科。这是学校的初步设想,现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辽宁高校竞争激烈,工大人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一如既往干好自己的事,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二是关于工大校友的特点、特征和特质。毕业生和校友是学校最闪亮的名片,也是学校内在特征最现实的表现。工大姓工,培养的是有工程师素质和修养的各界精英。工大校友各方面特征跟“工”字密不可分,最务实,最抱团,最恋家,最给力,最优秀,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动手强于动口。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工大毕业生不事张扬,动手能力很强。二是用脑多于用心。少心机,善创造,包括“四个第一”都是用脑的产物,不是投机取巧能办到的。三是务实大于务虚。工大人低调肯干,含蓄蕴籍,实力大于名气,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一把好手,包括很多男士校友顾家,都会做饭,也是很多人都公认的。四是创业重于事业。很多校友毕业以后一直在创新创业,跨界转行的多,在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辉煌业绩,也助推母校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首批99所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五是写论文好于写公文。工大的很多教师包括校友写论文都很严谨,逻辑严密,高被引的不少。但是很多干部在写公文上质量上乘的不多,这也是工大不会总结、不善宣传的症结之一。
三是关于做好校友工作的思路、思考和思索。广大校友是现代大学的宝贵资源。任何一所具有远见的学校无不把做好校友工作视为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校友和母校是价值共同体,要建好校友人脉网,多为母校鼓与呼。母校给了我们文化性格,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对大学文化的传承上,也体现在对大学声誉的维护上。工大虽然实力大于名气,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希望各位校友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发挥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编织更大的工大社会关系网,多宣传母校,多推介母校,多为母校发展加油点赞,奔走呼告。校友和母校是情感共同体,要激活校友共鸣点,多伴工大喜与忧。一入工大门,一生工大情。母校是校友永恒的精神家园,每一位校友的心灵深处都有着深厚的母校情结。母校强则校友强,母校荣则校友荣。办好建强学校,让工大凤凰涅槃,重塑辉煌是15万校友的情感共鸣点。当前学校面临着过大坎、闯难关、涉险滩的挑战,希望广大校友与母校同欢喜共忧伤,同呼吸共命运,一路心手相牵,同心共圆工大梦。校友和母校是命运共同体,要做大校友经济圈,多予学校帮与助。朋友可以选择,母校却是一生的缘分,校友和母校的关系是浑然天成、休戚与共的。当前,东北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中央各部委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东北的营商、创业环境持续改善,投资已过山海关。特别是沈阳作为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今年迎来了投资热,京东来了,万达来了,恒大来了,腾讯来了,华为也来了。希望广大校友把握机遇,积极回沈投资兴业,母校将竭尽所能为大家牵线搭桥,提供服务保障。尤其北京校友坐拥首都政治、文化、人才中心的天然优势,希望多为母校献智献策,多提供政策和人才信息,助力学校又好又快闯关过坎。校友和母校是目标共同体,要拉长校友责任链,多替家人操与劳。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长子情怀”是辽宁人的鲜明精神气质和高尚价值追求。何为长子,意味着担当和责任、负重和奉献。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学生就是还未长大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是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校友作为长兄长姊,和在校生校园体验相同,成长路径相似,校友的成功经验、高尚品德、精神气质等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最好教育素材。希望广大校友永葆长子情怀,发乎自身独特优势,在学生思想教育、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母校一道把学弟学妹培养好就业好成长好。
刘自康强调,做好校友工作不仅是校友总会的职能,也是学校党委的职责。要以办好学校70年校庆为契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做好校友工作。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不仅要关注各方面情况比较好的校友,也要关心弱势校友,只要曾经与工大有关,工大绝不会袖手旁观。既要关注国内校友,也要关注国外校友,不畏山海之远,不以跬步为艰,四海之内皆兄弟,工大儿女一家亲。既要抓好关键节点,又要抓好经常联络,做在日常,做在平常,做好校友关心的每件事。既要走出去,又要请回来,希望广大校友也常回“家”看看,你来我往,常来常往,加强联系,永葆衷情。
最后,刘自康再次向全球15万工大校友发出校庆邀请。他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今年是建校70周年,学校将在9月21日隆重举行校庆盛典。佳节思亲人,倦鸟念故地。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努力,母校茶已温,饭已备,彩灯高悬,茱萸遍插,家国同庆,70年等一回,怎可少你一人?我们热切期盼广大校友回“家”过节,共赴盛会,共叙盛情,共襄盛举,共享盛世!让我们相约工大,不见不散!